今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资源约束、需求升级等多重挑战中稳步前行。农业生产在科学技术创新、绿色可持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农业产出来看,我国粮食产量在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反映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生增长。从防灾减灾能力看,前三季度,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为905万公顷,同比下降约6.9%。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全面夯实。
一方面,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25.1万架、防治作业面积26.7亿亩次,稳居全球首位,“无飞防不植保”从概念变为现实。这不仅改变了传统植保作业的面貌,也开启了智慧农业的新篇章。
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准不断提升。相较于传统方法,无人机作业每亩能节约农药、化肥15%以上,同时实现减量增效。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2万吨,比2012年下降14.0%,大大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此外,通过智能灌溉、精准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从2014年的402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347立方米。
从产出价值来看,农产品质量水平持续提高,优质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农业产业链加速演化。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9年稳定在97%以上,今年上半年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约8万个。
此外,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变化,农业产业链也在加速重组、持续演化。今年我国预制菜市场预计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600亿元,这也对现代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要看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农业产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成为制约农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的条件之一。粮食价格的低位运行,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带来一定影响。今年11月份,全国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1%,这反映出粮食价格下降带来的压力增大的现实情况。
全球农业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仍然对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存在一定威胁。自今年起,受天气等减产因素的影响,全球棕榈油价格已飙升超过40%。这一变化导致今年前10个月,我国棕榈油进口量降至231万吨,同比一下子就下降35.9%。尽管这样的一种情况对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整体供应影响有限,但仍需对此类潜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面向未来,应多措并举。
继续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逐步推动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积极地推进农技推广和科普,将试验田、示范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依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让好收成变为好收益;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强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更好地利用全球农业资源。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其他几个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优化农产品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热情参加全球农业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农业贸易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