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全方面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教授华昊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意见》的提出,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快速推进各领域、各行业实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
“《意见》的出台是我国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旨在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通过实施这一政策,我国将加速推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作出积极贡献。”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对本报记者表示。
从内容上看,《意见》从着力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快速推进重点领域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应用、统筹新基建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利用和积极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创新试点四方面,明确了17项具体措施。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介绍,《意见》在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能力、重点领域替代应用、替代创新试点三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
事实上,此前有诸多关键性文件为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明确了发展路径。
华昊辰对此表示,其中,《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行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则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此外,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也强调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的重要性。这些文件共同为《意见》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助力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万联证券对此指出,今年以来,国家格外的重视能源转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等问题,先后发布了《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保障新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通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经济体系建设。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加剧,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成为能源转型核心。能源领域挑战重重,解决核心问题刻不容缓。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发展,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全球共识,助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传播星球APP董事长由曦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面临着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等多重挑战。因此,大力实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行动,全方面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当前能源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华昊辰看来,《意见》旨在解决当前能源领域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安全可靠供应问题、传统能源的稳妥有序替代问题和工业、交通、建筑和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应用问题等三大关键问题。
具体来看,《意见》指出,要“全方面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给能力”,特别是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建设大型风电和光伏基地,同时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此外,《意见》强调“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资源评估、功率预测、智慧调控能力”,并推动构网型与长时间功率预测等新技术的应用,以确保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安全和可靠供应。
《意见》要求,要“统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给与重点领域绿色能源消费”“稳步扩大存量替代,稳妥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有序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这一政策要求是为了逐步减少传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有序实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全方面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给能力,成为此次《意见》的核心要点。此举旨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能源领域具备极其重大意义。那么,分布式的发展将在哪些领域得到重点推进?
华昊辰认为,分布式新能源的发展正逐步成为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及新基建领域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
他进一步指出,在工业领域,有序引导产业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富集区转移,提升短流程炼钢比例,并大范围的应用电锅炉、电窑炉等电能替代技术。同时,工业园区及大规模的公司周边正积极探索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以优化能源结构。
“交通领域,构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交通廊道,鼓励高速公路休息区、铁路车站建设光储充放综合一体站,加速电动乘用车普及,稳步推进公交电动化。此外,电气化公路与铁路电气化改造亦在稳步推进中。建筑领域,要求新建建筑全方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比例,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及近零碳建筑。农业农村方面,则鼓励条件成熟地区发展分散式风电、光伏,推进农林废弃物与农村垃圾协同处理,合理地布局生物质发电项目。新基建领域,要强化充电、加气、加氢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充电网络,并推动AI、、区块链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深层次地融合。”华昊辰对本报记者表示。
此外,《意见》还提出,“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袁帅强调,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我国对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的坚定决心,也彰显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实际行动。实现这一目标,将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对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目标将有利于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更有助于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实现碳达峰这一目标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由曦对本报记者补充道。